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東港迎王的文化背景--東港鎮發展史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東港歷史拓展的過程中,由於地理位置偏南,在清代開發史上並未能居於首要商港的街鎮地位,但是卻能輔助安平港、鹿港等重要商港,成為南部米糖等貨品的重要轉運站;故其整體的地理位置與特徵,對於東港鎮日後的開拓與發展有其相當決定性的影響。在乾、嘉之後,隨著東港街鎮的陸續開發,逐漸吸引大量泉籍移民的移入,其中較大氏族的聚居與發展,造成了東港境域的地域化,而形成初期的角頭與聚落群。(李豐懋,1998)最早的東港並非如今日位於東港溪的南岸,而是位於東港溪的北岸,今日新園鄉鹽埔村的地方;今日東港鎮的位置,在那時是一片無人居住的濕灘地,東港在三百年前曾是平埔族居住處,明鄭時期便有漢人居住開墾,因東港溪出海處水深沙平江面寬闊,是天然的良港,逐漸發 展為一對大陸貿易的港口。然而隨東港的發展,市街行郊的建立,原有地理條件上的不足便漸漸顯露出來,那時東港地勢低漥,每逢颱風必然淹水,最後一次在康熙年間的大水,將東港鎮的市街淹沒過半,鎮民損失慘重,於是在地方士紳及清政府官員的主導下,向當時在崙仔頂(今東港鎮)開墾的林、張二戶購買土地,將整個東港遷至現址。爾後,隨著整個南部地區的發展,東港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成為台灣南部僅次於安平港的通商口岸,主要貿易對象為廣州,當時,原籍廣東的客家人每欲回鄉省親或參加鄉試,必經由東港出海,每年停泊於東港的船隻達六百多艘之多,因其位於廣東的東邊,東港之名由此而來。也有另一說,東港原本就有漳、泉籍漢人在港灣濱海一帶聚居,經營漁業,然後逐漸擴大,建立市街,位置約在東港溪西岸鹽埔仔庄的東方(今新園鄉烏龍村)。後來因地勢低漥,洪水氾濫,市街流失,所以遷至下淡水溪之東,取名「東津」。後來又因港灣附近商賈雲集,其位置發展在定居區域之東,所以稱為「東港」。隨著東港的繁榮,清政府在東港溪上游處設立了稅關及巡檢司,當時的船隻在東港交易完後,往往逆流而上再進行貿易,漸漸形成了另一港口-關帝港(今內關帝),而在今南平一帶,由於大潭(大鵬灣)的水域廣闊、水面平靜,船隻由出海口處駛進,灣內一次可停泊數百艘船,逐漸發展為島內貿易的港口-茄藤港,在全盛時期,灣內曾同時有上百艘商船停泊。東港鎮,雖然今日劃作一個行政區,但依其經濟型態及發展的歷程,可分為東港、內關帝(關帝港)、大鵬灣(大潭)、大潭(新庄)、南平(茄藤港),五大部份。
東港因其外海豐富的漁產,成功轉型為一繁榮的漁港,日治時期的東港,漁業發展欣欣向榮,是台灣最重要的漁港之一,由沿岸、近海,逐漸發展出遠洋漁業,漁獲量在全台灣屬一屬二,而除了漁業的發展外,東港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是高雄前往屏東南部及台灣東部的門戶,工商業也十分發達。二次大戰爆發,日本人建設大鵬灣為水上飛機場及潛艇基地,光復後,東港鎮迅速復興,今日的東港鎮,年產漁獲多,擁有多艘漁船,平日港裡總停泊許多艘船,除了是全台灣漁獲量第二大的漁港外,東港水產試驗所尖端的養殖技術,也使東港在台灣的養殖業上,佔有一席之地。東港鎮居民以漁產事業為主,亦從事農業、商業活動。漁業方面,櫻花蝦、油魚子及黑鮪魚為「東港三寶」,廟宇多是東港的特色,在擁有五、六十間寺廟。(2006,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專輯)

0 回應:

1111210東港迎王--王船立舟參

2024年東港迎王影像紀錄

 
東港迎王『一生中一定要參與一次的台灣傳統文化祭典』《東港迎王》 《琉球迎王》 《木日水巷/東港蘇老師》www928@gmail.com
西元2001年維護:木日水巷人文空間 志鴻慶『一生做好一件事:用心投資自己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