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東港迎王的文化背景--東港迎王的意涵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在台灣南部較具代表性的大型民俗活動,就是與王爺信仰有關的迎王祭典。有許多地方根據當地歷史傳統,形成了三年一科的迎、送王爺的習俗,早在清代公私撰述的方志、筆記中就常有相關的記載,為漢人移民社會所反映的信仰習俗(李豐懋,1998)。
早期先民渡海來台,除了要面對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外,到了台灣還要遭受疾病流行之苦,甚至在疾病大肆流行時,全家無一生還,有俸祿的官員尚且因水土不服而亡,則那些尚要養家活口,請不起醫生的平民如何是好?先民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只能將一切寄託於神明,期望神明能保佑全家性命,這對現代人而言是很難想像的。
站在先民的角度來看,能藉由王爺庇佑,將不好之瘟神押解上王船,隨著代天巡狩的王爺和王船一起離開,是人們在無力對抗病魔和惡劣的環境時最好的精神寄託,因此燒王船的平安祭典背後代表著先民開墾的辛勞和不輕易放棄的毅力,同時也代表著歷代東港人對這一片土地的感恩之情,這也是東港平安祭典能一直延續至今的最大原動力。
東港的「迎王祭典」以東隆宮所主祀的溫府千歲,在全鎭七角頭的共同合作之下,進行迎送「代天巡狩」的五府千歲。近年來,其遊戲的休閒娛樂性及其價值逐漸昇高,在現代化的生活中,這些保存完好的神聖生活、非常生活,乃是禮失而求諸野,古變而求諸今,是值得珍惜與維護發揚的先民文化。
東港的迎王祭典雖是民間迎神賽會的一種,但在其內涵中,呈現了傳承、認宗、敬神、尊道的民風,此祭典文化亦是由角頭、寺廟、居民 所凝聚而成,經百年的演變,而成為自我的文化(陳進成,2000)。經濟學家常言「消費促進生產」,整個活動雖花費了不少錢,但我們不要只把目光聚焦在所費的錢上,而應該著眼於其所獲得的效益。因用去的錢必然也讓一些行業活絡起來;也為傳統文化工作者創造了生機和表演舞台,可說兼具了民俗傳統的沿續又豐富了我們的心靈,有如此宏大的正面意義,可見本項活動是值得推展和肯定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回應:
張貼留言